孩子很大了,孩儿妈说要给孩子选一个学校,去学点东西,说人家的孩子都去了,咱们不能落后。还说输在起跑线上,是父母的耻辱!阿弥陀佛,我罪孽深重啊。 但是说实话,我一直不是很赞同把孩子送进牢笼一样的校园,尽管校园是我们认为的知识殿堂。 茶饭过后,随意点了几个文件夹,竟把孩子刚会坐时的照片翻了出来。那时间,姑娘刚刚会坐,但还不是很牢稳。如同照片一样清晰的印记,分明是姑娘那一坐三晃前栽后仰的样子,着实可爱,让我不禁深感岁月蹉跎。姑娘已在隔壁熟睡,孩儿妈在厨房准备明日的工作餐。我独自对着电脑,欣赏着那张姑娘执着地啃着胖乎乎脚丫的照片,完全把给孩子选学校学特长的事忘在九霄云外了。 我在试图想象孩子长大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那似乎遥远而又时刻漂浮在眼前的模糊意识,实在是无法勾勒出未来姑娘的清晰轮廓。一方面,我不知道沉睡中我的宝贝姑娘正在做着什么样的梦?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真的对有特色的教育不敢恭维!我的大学是在一个开放式的校园完成的,我深感开放式对我的影响。但我的童年时代,却是在如今一样延续着的环境中度过的。一个封闭和一个开放的矛盾,时刻会在我的心里出现,这也是导致我初入世事时双重性格的重因。直到我成为父亲,我在四处寻觅创收之路上艰辛抚养女儿的过程中逐渐改善了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更加偏向于独立和外向。 如今,依然在延续着的,是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伪素质”教育。如果说,我们把学习生活比作一台运行中的计算机,那么学校就是这台计算机中的一块硬盘而已。它承担的就是知识的复制、存储。无论是谁,你来到这里,就是在简单地复制、读取,然后继续存储。这让教师这个职业变得如此的简单:你只要不断地重复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风光地了此一生!在美国,一个小学生课堂,老师提问的时候,即便你的回答是大相径庭,只要是你的思想在活跃,老师总会用宽慰和鼓励的言辞对你的想象加以赞赏,然后依然会告诉你正确的回答应该是什么。但是我们的小学课堂,如果你回答的不是标准答案,那么你得到的,将会是“不知道就不要举手”、“不要瞎说”、“不懂就听听别的同学咋回答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训斥。时间久了,即便是再有学习欲望的孩子,也都会变成自信不足,胆怯内向的人。姑娘在上一个学校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回来后告诉我老师的问题,问我答案是什么。我对姑娘的回答很直接,回来吧,爸爸教你。 转瞬,孩子已经5岁多了,早已经对脚丫不感兴趣。孩子玩了一天,累了,早早的休息去了。回想孩子的成长,作为父亲,一种莫名的惆怅夹杂着几分的窃喜涌上心头。孩子2岁的时候,上过幼儿园,3、4岁的时候也学过一些所谓的特长,如今,5岁多了,反倒什么也不学了。可是孩子的交际能力,似乎有超过她爹我和她妈我亲媳妇的苗头。看着啃脚丫的照片,任他思绪飞扬,如果不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那现在该是什么样子?如果孩子又十分爱上学,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去学校,那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姑娘学了钢琴,那她现在是不是会很多乐谱?如果是学外语呢?……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问题和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自我解答,让我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父亲? 尽管孩子没有完整地接受所谓的学前教育,但是我一直认为姑娘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特别是她遇生人不胆怯,彬彬有礼,喜爱交际的能力,让我十分骄傲。这个和孩子在学校学到多少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便是在孩子偶尔的几次上学经历中,我也从不让孩子回家给我背诵今天老师教了几个单词啊,教了几句古诗啊等等。但是毫不客气地说,我宝贝姑娘朗诵能力着实让我长光。在没有任何老师教导的情况下,自对光碟,早已熟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一次朋友聚会的席上,姑娘一首“赤壁怀古”让我风光无限。记得有一次同事到家做客,看到这张照片,又见我姑娘左右逢源式的叔叔阿姨地亲热劲儿,开玩笑地说,你家孩子以前的脚丫没少啃啊。也许吧,可能是那个时候,孩子啃脚丫啃的比较多,才会有今天的小小骄傲吧。 当我和妻子吵架的时候,孩子真会像母亲的小棉袄一样,依偎在她母亲的怀里,尽管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劝架,但她用实际行动,阻止了一场更加严厉的争吵;而当妈妈回到屋里静下来,她又会像一只受伤让人怜悯的小白兔一样,跑到我这里,就用她小小的一嘴“爸爸,我和妈妈都怕你发脾气”,即便是一个铁骨铮铮地汉子也哪有不被瞬间融化的道理? 孩子断断续续的学习状况,十足是我造成的。由于我的坚持和对有特色教育的不认可,几乎是我让孩子“荒废”了几个春秋。在这几年里,除了孩儿妈在生活上对我们父女的悉心照料外,孩子的学习和“前途规划”都是我来决定。但事实上,是姑娘自己的决定。在“放任”式的父女关系中,姑娘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果姑娘提出学校的午餐不好,我就让姑娘自己选晚上的饭菜;如果姑娘说学校的老师发脾气了,我就让姑娘回家休息一周等等,诸如此类基本如是解决。 其实,孩子在天生玩乐的年代,能学会多少东西暂且不论,但真正学习的应该是父母。有些东西,是学校里永远教不会的。而作为父母,却是必须懂得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天生的性格环境,不要去束缚,更不要去扭曲。尽管孩子也有一些遗憾,没有像别的小朋友一样,经历那种所谓的人生“苦难”,但我依然自豪于孩子的独立性格。但是媳妇大人发布最后通牒,一定要选一个学校,选一个特长。哎,学校可以选,这孩子天生喜爱,岂能是父母“选”出来的? 但是孩子的确到了上学的年龄,真是岁月催吾老,青春不待人啊。到底该不该去选择一个学校,到底该不该继续放任孩子的童年,我真的有些迷茫! |
|关于我们|手机客户端|手机版|小黑屋|吉林教育广播FM963HZ|吉林宝宝网
( 吉ICP备07500108号-1 )
GMT+8, 2019-2-22 0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5 Comsenz Inc.